用亲事官掌守卫陪从始设于唐以六七品官之子、年在十八以上者为亲
用亲事官:掌守卫陪从,始设于唐,以六七品官之子、年在十八以上者为亲事。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省寺所用使令者,名亲事官,自唐已有之。”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十七》“又有亲事、帐内”,原注:“六品、七品子为亲事,八品、九品子为帐内,限年十八以上,举诸州,共率万人为之。”
本侵晨:黎明,天快亮的时候。上直:上班,当值。
令瞽(ɡǔ)者:盲人。求化:募化。指求人施舍财物。
此外,曹门小河子上的桥,名叫念佛桥。因为宫内各官署的辇官、亲事官之类,驻扎的军营都在曹门外。他们黎明时分去宫内当值,路过此桥时,总有盲人在桥上念经化缘,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
大内
“大内”指的是北宋的皇宫,位于东京汴梁内城的西北方位。在北宋王朝统治的一百六十七年中,共有太祖、太宗、真宗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和管理朝政。
北宋皇宫是在唐代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五代后梁时称为“建昌宫”,后唐时复为宣武军治,后晋时为“大宁宫”。北宋立国后,建隆三年(962)五月,太祖赵匡胤下令以洛阳宫殿图纸为蓝本,扩建皇宫,由铁骑都尉李怀义与中贵人主持扩建工程。按照太祖的设想,皇宫主要建筑应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因此“初命怀义等,凡诸门与殿须相望,无得辄差,故垂拱、福宁、柔仪、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与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但是由于唐、五代以来,宫城周边各类建筑错综复杂,如果按照理想蓝图施工,势必过于兴师动众,最后做了妥协处理,其主殿大庆殿与端门偏离了中轴线。因此,与此前的隋唐长安皇宫、此后的明清北京紫禁城相比,北宋东京皇宫的布局显得繁杂,从纵向来看,出现南北向的三条轴线;从横向来看,则是以大庆殿─文德殿、垂拱殿─紫宸殿─集英殿的东西两排殿宇。这种皇宫布局,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据说“宫成,太祖坐福宁寝殿,令辟门前后,召近臣入观,谕曰:‘我心端直正如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矣。’群臣皆再拜。后虽尝经火屡修,率不敢易其故处矣。”(同上)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下诏用砖垒砌皇城,使之成为北宋东京城垣中唯一的砖城。生活在北宋中后期的著名词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赞美宫城的宏伟壮丽景观:“帝居安丽,人所未闻。南有宣德,北有拱辰。延亘五里,百司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