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颖:尖。矟(shuò):古代兵器。长矛,槊。汉刘熙《释名·释器》:“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当时兵营的军令虽严,但部下都是乌合之众,不时有人出去抢掠。采薇翁说:“兵贵纪律。现在统率着数万人马,而不能震慑人心的话,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刘芝生听了很高兴,于是认真纠察队伍,有抢掠妇女或财物的,要斩首示众。这样军中的纪律稍好一些,但抢掠的事还不能断绝。采薇翁不时骑马出去,巡行各队伍之间,军队中那些不守法纪的凶悍将领和骄横士卒,时不时就会人头自己落地,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因此都怀疑是采薇翁干的。本来,对采薇翁此前严厉整顿军纪的建议,兵士们已经又怕又恨,现在出现这些事情,大家怨恨之情更强烈了。各部首领在刘芝生面前诋毁采薇翁,他们说:“采薇翁这一套都是妖术。自古以来的名将,都是以智谋取胜的,没听说用法术取胜的。那些剑侠一类的人物最终都灭亡了。现在那些无辜的将士,往往不明不白地掉了脑袋,群情激愤。将军您和他相处,也是很危险的,不如设法将他杀掉。”刘芝生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准备等采薇翁睡熟时将他杀掉。派人去察看采薇翁的动静,采薇翁正露着肚皮沉睡,鼾声如雷。众人大喜,包围了他的住处,派两个人拿着刀进去,砍掉他的脑袋。砍完后刚抽出刀来,采薇翁的头又和身子合在一起了,鼾声如故,众人大惊。又砍他的肚子,肚子裂了,但没有血,肚里刀箭密密麻麻,锋刃都露在外面。众人更加惊骇,不敢靠近,远远用长矛拨弄一下他肚子里的刀箭,这时他肚子里那些铁弓连连发射,射中了好几个人。众人惊慌逃散,跑去告诉刘芝生。刘芝生急忙前去,采薇翁已经不见了。
崔猛本篇实际写了两个人物,前半部分以崔猛为主,写崔猛的正直刚勇,好打抱不平。后半部分以李申为主,写李申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崔猛》篇颇有司马迁《游侠列传》的影子。与《游侠列传》相比,《崔猛》篇由于是小说,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性格描写更细腻,极具戏剧性。例如写崔猛面对李申受巨绅子某甲的戕害,意欲援手,但在母亲的谆谆教导和压抑下,内心极其矛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拔剑而起。小说通过巨绅子某甲和王监生的恶行深刻反映了明清之际农村中恶霸地主豪横一乡、无恶不作的现实,既是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也是《聊斋志异》中许多侠义作品的社会背景。后半部分对李申帮助崔猛消灭啸聚的土寇的描写,在技巧上似乎受到《三国演义》一类作品的影响。
相较而言,小说中崔猛的性情写得鲜活跳脱,真实生动。李申的形象则稍微逊色,前后显得脱节。假如李申如后面的心思细密、刚毅果决的话,在先的赌博行为及“哭诸其门”就很难发生。如果前面他轻易地被巨绅子某甲“诱与博赌,贷以赀而重其息,要使署妻于券”的话,那么后来他如军事家般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则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 [1] 。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 [2] 。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 [3] 。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稍逆之,石杖交加,支体为残。每盛怒,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 [4] 。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 [5] ,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 [6] ,俾勿灭。崔并受之。母乃食。[1] 建昌:明清府名。位于江西东部,治所在今江西南城。